丽水市财政局2025年工作思路

发布日期: 2025-06-04 14:48 访问次数: 信息来源: 丽水市财政局

2025年是“十四五”规划收官之年,做好财政工作意义重大、使命光荣,更需深入践行“担当财政、变革财政、勤廉财政”理念,以财政改革“关键之招”助力开启丽水发展“跨越之路”。总体要求是: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、三中全会精神,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,贯彻全国、全省财政工作会议,省、市新春第一会,以及市委五届六次、七次全会等会议精神,坚持稳中求进、以进促稳,守正创新、先立后破,系统集成、协同配合,以“丽水嘱托”为指引,奋斗实干、担当争先,推动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,迭代完善财政要素支持体系,深化零基预算改革,打造“1+3”财政支出政策新体系,优化支出结构,更加注重惠民生、促消费、增后劲、防风险、守底线,为奋力推动丽水跨越式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。围绕以上要求,重点从五端发力:

(一)收入端:推动“征收型财政”向“财源型财政”转变。一是固本强基,挖掘征收潜力。持续推进开源增收行动,加大招商、国企承接和片区开发等工作力度。有序推进资产资源盘活,重点推进污水管网、广告位等项目。大力实施“双招双引”战略性先导工程,推动产业基金招引优质财源,打造聚财生财新增长极。二是兼收并蓄,构筑多向赋能。以“大部制”探索为抓手,构建“财政+”多向赋能协同格局。健全“财税联动、通力合作、齐抓共管”的工作机制。推动“财政国资”双轮驱动,做好资金资产资源统筹,提升国企可持续发展及对重点工作的保障支撑能力。强化发改、财政、自规和教科人等要素保障部门政策协同,确保同向发力、形成合力。三是全力争上,多方汇聚资金。密切关注财税体制改革,及时掌握改革动态,做好政策分析研究。抓住国家一揽子政策窗口期,常态化跑部进厅并做好干部的上挂下派,全力以赴争取全国现代商贸流通体系、城市有机更新、低空经济、林下经济等试点。用好“1+2+X”项目政策例会机制,积极谋划跨区域、跨流域线性项目,推进各类资金套合申报、多方拼盘,谋好“千项万亿”等重大项目,全力争取更多支持。加强政策协同,统筹用好中央预算内投资、超长期特别国债、地方政府债券等资金组合。

(二)保障端:推动“支出型财政”向“发展型财政”转变。一是保重点。积极谋划2025年政府投资项目预算,统筹财力全力保障党委政府中心工作,加强对“双招双引”“两重”“两新”等政策的财政要素支撑,首位保障三江口协同发展区等市委市政府重大战略部署项目,合理保障续建项目。研究落实丽水机场航线补贴市与各县(市、区)分担机制,配合交通部门开展航线开发政策,全力助推丽水机场2025年通航。二是惠民生。加大对基础设施、新基建项目、生态环境、公共服务等领域的投入,确保财政支出三分之二以上用于民生项目。做好困难群众和残疾人救助保障,落实对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的扩岗补贴、就业补贴、社保补贴等一系列支持政策。确保全市各级财政科技支出年均增幅不低于15%,确保教育支出两个“只增不减”。三是促发展。遵循“体系总量不变、调整优化重点”要求,构建“3145”财政要素支持体系,实现稳量提质。大力支持市金控市场化改革,完成基金招引目标任务。进一步打响以“支小支农”为核心的政府性融资担保品牌“丽享担”。

(三)绩效端:推动“粗放型财政”向“精控型财政”转变。一是提升财政资金绩效。加强财会监督与人大、巡察、审计的贯通协调,进一步完善绩效评价协同机制,在原有联合开展“1+1+1”重点绩效评价的基础上,探索将绩效抽评纳入与人大联合开展的预算绩效监督范围。二是提升财会监督成效。以建立健全财会监督贯通协同机制为核心,以各类专项行动为抓手,加快构建“定好位、不错位,不缺位、不越位”的财会监督矩阵化工作机制,推动提升日常监督与专项监督一体、市县(市、区)联动检查一体、查处问题与整改落实一体的监管质效。三是提升财政数智水平。强化制度政策健全完善和改革创新,以预算管理一体化建设作为改革的技术支撑,全面梳理财政业务流、数据流和资金流。利用信息技术加强财政收入、资金支付、运行风险监控和大数据分析,实现各级预算管理的统一规范和有效控制,以信息化推进预算管理的现代化、科学化、标准化水平。

(四)风险端:推动“扩张型财政”向“稳健型财政”转变。一是兜牢“三保”底线。将“三保”所需资金列入首要保障内容,结合财力状况,合理确定“三保”项目标准,适时开展压力测试。完善“三保”管理机制,健全分类处置应急预案,有序组织收入入库和大额资金支出。加强财政资金统筹,强化监测分析,科学调度库款,防范支付风险,切实守住库款安全底线。二是严防地方债务风险。坚决落实全口径地方政府债务化解方案,确保法定债务及时偿还、隐性债务按期化解、融资平台债务管控有效。强化源头管控,落实财政承受能力和债务风险评估,有效遏制新增隐性债务风险。努力做大政府可用财力,分地区分类型分级别研判债务风险指标,将债务率控制在合理区间。三是强化社保基金管理。建立健全社保基金短期分析报告制度,提高社保基金中长期运行分析能力,研究新形势下社保风险金筹集路径,进一步规范基金支出管理,重点关注城乡医疗保险基金运行情况,切实防范社保基金风险。

(五)变革端:推动“传统型财政”向“创新型财政”转变。一是以“人”的变革筑基。综合考虑人岗相适、人事相宜,进一步优化干部队伍结构。鼓励干部“走出去”,通过交流任职、轮岗挂职、参与巡视巡察等,培养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。优化干部职级晋升方案,让每位干部都最大程度享受政策福利。升级改造一楼支付中心场地,搭建“先锋驿站”党建文化基地,以文化人,展现全国文明单位良好形象。二是以“事”的变革增效。深入推进全链式零基预算改革,探索推进项目支出标准建设,完善预算编制“四挂钩”机制,实行五类四级保障。构建“1+3”支出管控新体系,突出以绩定补导向,加力推进市本级文旅融合专项、数字化项目运维、数字经济平台招商政策、公交客运补贴等“小切口”先行先试。建立大审核模式,推行活动、政府投资、信息化等项目前置联审机制,严格源头把控。三是以“机制”的变革提质。迭代升级“大处室一体化”运行机制2.0版,从“物理整合”到“化学催化”做优人力存量、增量和变量,推动扁平化、集中化、集约化。健全“英雄榜”揭榜挂帅机制,在固本强基、开源增收、政策研究等重点工作载体上搭建“孵化锻炼平台”,采取“赛马晾晒”方式,培养一批担得起重任、出得了业绩的年轻干部后备力量。继续开展家访、“青蓝工程”导师帮扶等工作机制,进一步提升干部“两专两化”水平。